Tuesday, December 30, 2008

多漂亮啊!


多漂亮啊!, originally uploaded by KKindy life.

我画的--one


我画的--on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KKindy life.

开心的窗户上画画!

Monday, December 29, 2008

华德福的孩子与游戏---two

最近在孩子的游戏中,我观察到他们越来越喜欢使用各种工具来“游戏”,或者应该用做“工作”这个词
更加合适,前几天幼儿园的摇摇椅有些坏了,大一些的孩子们都在嚷着:让我们来修修吧。显然
在看到我在幼儿园各种修理的工作以后,他们认识到很多东西是可以修理的......不过让我困惑的是只有少数孩子表现的对此感兴趣。所以即使成年人不用主动传授知识的方式,孩子在环境中自然而然也会学习到东西,这让我想起几百年前人类在原始的生活状态下,人类逐步进步的方式,渐渐发展成一种文明。这或许是一种原始的本能,他们会逐渐在成年人身上领悟到正确的东西,错误的东西也亦然。
作为老师要保持这个环境的尽量公正让孩子们在其中有安全感的自由的生活,学习就是一种最和谐的方式,在看了吴蓓老师的blog说到对于有些问题的孩子,一些“行为上怪异”的孩子,这个词我用得很别扭,其实是一些不知如何在集体中很好融入的孩子,他们会表现的与其他孩子不同,或者特别安静,或者特别暴力,这些需要时间以及老师之间的配合,让其在集体中可以找到归属感,然后慢慢学习群体生活的技巧的本领。我们有一个孩子一直以来特别不善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他不像别的孩子一样一受到伤害就哭闹,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有些行为上又表现的特别腼腆,像别的孩子都在分享自己的食物时候,他却迟迟不愿拿出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记得有一次我无意拿了他带来的食物给别的一个孩子,他马上跑到那个孩子跟前硬是把食物又拿了回来......所以我曾经试着很大力的咬他,接着问他:疼吗?他回答:不疼,一点也不疼!我感到这个孩子确实有很大的外在因素,于是这时我也告诉他:这很疼,我知道这很疼,××肯定也觉得很疼!我不知道他在情绪上错误的认识,是不是会有自闭的倾向,因为无法知道家庭的有些情况,就无法可以真正了解原因,记得奶奶曾经表示像他这样的孩子需要很轻很轻的肢体抚摩我对这样的方法也半信半疑。还有一个孩子他走路总是慢悠悠的,说话声音很细很细,只要有其他孩子欺负他他就会大声的惊叫,叫到:我害怕我害怕.....而不像其他孩子那样镇定,至少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也不会有这样的行为,但是在我给他安排任务并且他可以顺利完成以后,他却会不停的问我:我是不是很棒啊!有的时候我观察到他会喜欢躲在房间里,有时甚至喜欢把自己关起来(让我感觉他是在找自己的世界),有一次我用锁打开他躲的一个房间去找他,他远远的站在一处高高的地方,眼睛目送着你打开这扇们,这时我似乎理解到这个孩子似乎是在生活想扮演某种角色,为什么他要站在如此高的地方选择俯视的方式看你,或者是我多心.....每次这种经历都让我深深体会到人天生的气质是如此的不同,然而他的画,奶奶给我分析过他的画,这让我们找到一个认识他的窗口。下面我想聊聊孩子的画画。

Saturday, December 27, 2008

木工课程--one

根据奶奶和我说的,做木工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使用工具,而且它可以锻炼孩子
们小手的能力,似乎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特别喜欢学做木工活,敲敲打打是他们
最喜欢的了,他们常对这些感兴趣,而且做得非常认真!!




一个孩子正在用砂纸磨小工具呢!!



我们小木工场所,需要重新整理和改造一下





小小的改造了一下,在后面装了一块板, 接着还
会有更大的改变。这样就更想一个 工作的场所了:)

Friday, December 26, 2008

对话--one

一个孩子正把一幅画有大海和轮船的画交给我
我看了以后问
我:大海上会不会还有其他的东西?
孩子看了看我,略有所思,突然“提笔”
她在轮船上面画了一个黑乎乎的东西,
名曰“鸟”。
我:怎么只有一只鸟??
孩子:他飞得太快了,其他鸟还在后面呢!!
接着孩子就裂口嘴笑了.......


我:小朋友们坐好了!!
孩子们:你不是老师
我:我不是老师,是谁啊!!
孩子们:你是大灰狼!!
原来在他们眼里训话的都是大灰狼!!

furniture


furnitur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KKindy life.

部分由我做的一套儿童小家具

Thursday, December 25, 2008

七彩盒子-two(coloured box)


七彩盒子-two(coloured box), originally uploaded by KKindy life.


冬至节用的礼盒

Tuesday, December 23, 2008

里面有什么??


IMG_1300, originally uploaded by KKindy life.

Saturday, December 20, 2008

尊严的老去——美国同胞社区(转)

尊严的老去——美国同胞社区

2008-12-6 21:16:34 | 93

距 离纽约往北30英里,有一个名叫春之谷(Spring Valley)的地方,是美国华德福教育的重要基地,有教师培训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有活力生态农场和同胞社区(全称是鲁道夫斯坦纳同胞社区 Rudolf Steiner Fellowship Community)。今年8月我借着在美国开会的机会,专门拜访了同胞社区,这是一个以养老院为主体的社区,四周是青翠的草地、茂盛的树林,充满着花香 鸟语,就像置身于风景秀丽的乡村田园。

走进老人院的第一个印象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墙上挂着老人们自己的绘画作品,至于画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人们的画像名画一样被展示出来, 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这是他们平生中第一次的绘画作品展。除了老人的绘画作品外,也有艺术家的作品,几乎每一次转身、抬头,都能看到墙上的艺术作品。尤其 在餐厅里挂的绘画作品,让我流连忘返。

餐 厅

餐厅里光线充足,明亮、宽敞、整洁。在社区工作生活已经30年的密瑞(Mirium Karnow)向我介绍:“餐厅是老人院的核心,每天至少有一餐是整个社区所有人在此用餐,有老人、工作人员、志愿者、参观者,还有工作人员的家庭成员 ——妻子、孩子或父母。”

我在同胞社区住了2天,亲眼目睹并参与了他们的饭前准备。先是老人和志愿者一起摆放餐具,然后是把写着姓名的卡片放在餐桌上,每顿饭每个人的座位可能都不同,密瑞解释说是为了让大家彼此认识,有利于老人和不同的人交流。每顿饭我都要寻找我的姓名卡,和身边新的人打招呼。

有一次坐在我身边的是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她的双手已经失去功能,无法自己吃饭,坐在她另一边的是位不满20岁的德国志愿者,他拿着勺子一勺一勺地 给老人喂饭,还给她擦嘴巴。望着充满朝气的小伙子和垂暮的老人,我扪心自问:“我能做到吗?恐怕不行。但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怎么就能做到?他的表情那么平 静,没有任何的不耐烦。”德国志愿者已经在老人院工作了将近11个月,即将回国。这段经历肯定会影响他未来的生活,为老人服务也是修炼自己的过程。

还有一次我身边坐着的是一对来自华盛顿的夫妻,他们五十多岁,和我同一天到达,他们利用假期,参观了六个不同的社区,同胞社区是最后一个。他们有2 个孩子,都在上华德福学校。其中一个有轻度的精神疾病,他们想为孩子也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终生居住的环境,可惜我没有时间听听他们参观不同社区的感想。

至于吃什么,密瑞说:“有个专门的伙食部门,根据全面平衡的营养需要设计食谱,并尽量考虑到不同的口味。大家坐在一起分享的是同样的伙食,除非由于 身体原因,由医生提出需要为某人专门做饭。我们反对为了个别人对特殊口味的需要而准备食物,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强调的是共同生活、共同分享。我们的食物 都是有机食品,绝大部分来自附近的活力生态农场。”

我在国外最不适应的是吃西餐,在同胞社区我高兴地吃到了一次地道的中国风味的炒河粉,那天是台湾人李侯复当厨,他每周来工作3个上午,每周四他根据 食谱做中国式的饭菜。他是一位已经退出商场的商人,喜欢养老院的轻松气氛,只要有时间,他就来工作。他对我说,每个人都应该在养老院工作一段时间,体会一 下老人的生活,学习尊重老人,为他们做些事情。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活着是为了什么?每个人都会衰老、然后死去。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想想怎么度 过一生?

一位在国内公办养老院里做义工的朋友告诉我,她去的那个养老院是向外国参观者开放的,各项设施已经相当完善,每天的用餐是护士把饭菜送到房间,老人 们各自用餐,如果需要,他们也可以去厨房专门点菜。她觉得生活起居的照顾完全满足了老人的需求,但老人的精神生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室内外环境的整洁、有序、美观也是人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同胞社区认为对环境的照顾,与对人的照顾同等重要。人生活在环境中,关心环境,也 就是关心人。在用过即扔的消费社会里,明显地,对人的关心、照顾日渐淡薄。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保持环境的整洁、有序不难,而环境的美化却需要有审美意 识。餐厅里的桌布和窗帘用什么颜色和质地的布料,才和需要营造的气氛吻合?设想在一个脏乱差的餐馆用餐,或在干净优雅的环境里用餐,不同的环境给人带来的 心情是截然不同的,良好的环境促进彼此的心灵交流。环境的美有益于塑造人心中的美,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美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养老院的墙上处处挂着艺术作 品的原因之一,我身临其境,内心不由得赞叹、愉悦和感动。

尊严地老去

与大多数养老院不同,这里的老人不是等待别人的照顾、无所事事一天天老下去,他们参与不同程度的体力劳动,活跃在各个工作岗位。比如,老人们参与摆 放餐具、收拾餐桌,参与维护院子内外的清洁,还到地里劳动。我看到一位老人专门负责打苍蝇,她挥舞着拍子到处走动,见苍蝇就打。密瑞告诉我,有一位老人还 帮他们把厨房的所有东西归类摆放,并制作标签,以示哪个餐具放在哪个位置。

刚开始,当地政府部门坚决不同意老人参与工作,认为这么做是剥削了老人。社区的负责人反复和政府交涉,邀请他们来参观,了解老人的看法,而且由于老 人参与部分的工作,养老院的收费是其它养老院市场价格的一半左右。最后,政府官员认可了他们的做法。目前养老院有70位老人,约80位工作人员和家属,以 及志愿者。等待来同胞社区养老院的老人已经排队到四年以后。


老人在学做陶艺

老人们不仅分担着部分工作,还做手工。我看到上午有几位老人总是坐在阳光下,边聊天边织毛线,我问他们在织什么?有的人在织娃娃,有的人在织围巾,有的人在织动物。他们告诉我,织完后,会在圣诞节前的集市上义卖。

在老人院的主楼周围,分散着几个小房子,我挨个参观了一下,有陶艺室、印刷厂、编织室、绘画室、木工室、蜡烛工作室、商店等,每周有老师前来指导, 平时,只要老人自己愿意,可以选择喜欢的手工去做。在编织室里,我看到一位老人认真地在织一块毯子。在陶艺室里,老人和孩子在专心做碗和花瓶。他们的手工 艺品也会拿到自己的商店去卖。


老人们在编织

主楼里还有一个大厅,厅里经常传出歌声和琴声,有一次我看见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在弹钢琴,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在歌唱,周围坐着几位欣赏音乐的老 人。他们人老了,但对音乐的热爱没有减少,他们沉浸在音乐中,一定忘记了年龄。为了让行动不便的老人,经常可以听到歌声、琴声和说话的声音,社区特意安排 他们的住房离大厅和医务室最近。

我参观了一位老奶奶的房间,一个人一间卧室带个卫生间,房间里的东西按照老人的心愿摆放,从窗子望出去,是绿色的树林和迷人的鲜花、草地。这位老奶奶的桌子上还摆着一张老爷爷的照片,密瑞告诉我,那是她的恋人,2周前刚去世。

同胞社区认为,人的一生需要不断的成长、学习,即使到了老态龙钟的时候。开放的各类工作室、各种劳动、各种艺术活动,给老人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了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

轮流当“政”

这里不仅仅是养老的地方,同胞社区的主要创办人保罗(Paul Scharff)为之终生奋斗的理想是围绕着对老人们的照顾,创建一个完整的微型社会,包括:医疗、教育、农业、金融、服务、保险、决策、工作、养育孩 子、不同年龄的人共同生活、精神上的追求、死亡等等。最初几位受到人智学激励的志同道合者规划的蓝图是一场社会性的试验,1966年正式成立同胞社区。他 们觉得老人们享受应有的医疗、保健,还远远不够,日常起居、饮食、劳动、与他人的关系,生活中的任一方面都是广泛意义上的医疗,设想日常起居紊乱、吃的是 化学食品、人与人关系紧张、冷漠,整日无所事事,老人们怎么还会身心健康?

一个健康的社区是生活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尊重。老人们的意见得到尊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意见也一样得到重视。密瑞说他们花了4年的时间来探索 合作的最佳方式,比如清洁玻璃窗,有的人建议要用普通清洁剂,有的人要用有机清洁剂,还有的人觉得用自来水清洁就行了,有的人提出用旧报纸擦玻璃窗效果最 好,怎么办?究竟听谁的?餐厅需要添置新的桌子,有人喜欢圆形的桌子,有人喜欢方形的桌子,关于餐桌布,有人为了节省开支,提议买便宜的,而另一些人认 为,便宜没好货,要买就买质量好的。几乎每一个决定都要反复讨论,直到每个人都满意。满意并不意味着意见被采纳,而是在充分体现每个人的心声之后,以大家 都同意的方式做出决定。


工作人员与老人亲切交谈

我参加了2天早上的例会。每天早饭后,由2个人来主持会议,分配每个人当天的具体工作。这也是同胞社区摸索出来的管理方式之一,在征求每个人的意见 基础上,考虑当日的工作需求来做合理安排。负责安排工作的人不是领导,或重要人物,而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或长期的志愿者。密瑞认为这种方式避免了少数人发号 施令,其他人听从安排的弊端。

我当时的想法是,每天早上花十几分钟开会安排当日的工作,太费时间了,什么人做什么事情,用得着花这么多的精力去折腾吗?后来有人告诉我,美国人对 程序的重视超过对效率的重视,比如在中国请专家演讲,通常当时就能拿到讲课费,而美国什么事情讲究按程序办事,讲课费要等2、3个月后才能拿到。效率是低 了,但保证了程序正确。每天开会安排工作,的确效率降低,但却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有平等的机会轮流当“政”,真正体现了人人当家作主的理想。

我在社区的2天,密瑞问我是否愿意在厨房做志愿者,我很愿意。我在厨房做了2天的洗菜、切菜、洗碗、清洁的工作,享受和李侯复的畅谈。

整个社区分为9个工作小组,通常每3个月小组成员换一次,厨师并不永远是厨师,他也会到地里劳动,会去照顾老人,或做清洁。这样,每个人都熟悉社区里的各项工作,在提出建议时,即考虑到不同岗位的特点,又能从整个社区的需要出发。

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令我感到十分好奇的是社区工作人员的收入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需分配。华德福老师郁宁远2001年第一次来到同胞社区时,他惊讶共产主义的“各尽所 能,按需分配”在中国没有实现,却在同胞社区实现了。一个人的收入和学历、岗位、工作量无关,2个人做同样的工作,由于家庭负担不同,得到的补贴不同。而 一位医生的收入可能比一位清洁工的还少,如果医生只需抚养1个孩子,而清洁工却有2个孩子需要抚养。

同胞社区把工作和收入分开,他们不想用钱来买一个人的工作。每个人劳动得到的回报,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也就是说劳动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服务, 服务是送给他人的一份礼物,不能单纯用金钱来衡量。社会上流行的做法是用付费的方式来评定服务的多少和质量,为他人服务容易变成为金钱服务。几十年前流行 的一句口号“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后,有次我在旅游景点看到一条标语“为消费者服务”,意思就是你付钱,我为你服务,你不消费,我不服务。

多劳多得,避免有些人好吃懒做却拿一样的工资,但也可能使得一些人由于能力的差异而得不到合理的报酬。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前提之一是人们的觉悟水平 极大地提高,人人都能自觉地、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我在同胞社区做志愿者的时候,虽然短短2天,的确看到每个人都在勤奋地工作,不仅完成本职工作,还会 主动帮助别人。当李侯复做完午饭,他主动去洗碗间看看,发现有锅碗放在水池里,就去清洗。他说有的时候某项工作忙不过来,大家都会来帮忙。当工作人员的服 务脱离了和金钱的关系,就变成人与人之间最真实、最真诚的心与心的相遇。

社区为工作人员提供免费的住房、医疗、交通、伙食,孩子上学,如果需要,可以得到社区的资助。此外,工作人员根据个人或家庭的需要,提出每月补贴申请,由社区执行委员会讨论决定。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可以另外申请资助。

鲁道夫斯坦纳创立的人智学是同胞社区的哲学背景,每周五晚上,社区有人智学学习小组,大家志愿参加。任何人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接受人智学的观点。同胞社区主张,不要把某种思想灌输给别人。他们看重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把书本上的理想活出来。

社区百分之三十五的收入来自活力生态农场、各种工作坊、印刷厂、商店,来自于工作人员没有工资只拿补贴,来自于许多志愿者的无偿付出。这使得他们的财政收入不是完全依赖老人的收费,反过来,他们还能资助低收入的老人,减免他们的费用。


用传统的方式耕地

同胞社区认为,没有志愿者的奉献,就不会有今日的成就。每年平均有50至60位志愿者,无偿付出2万5千个小时的劳动。他们和老人、工作人员建立起 友好的关系,相对而言,自愿者的流动性大一些,但每一位自愿者的到来,都像是扑面而来的春风,带来一股清鲜的空气。同时,他们也会把在养老院学到的经验带 到今后的生活中去。密瑞告诉我,一位老人曾在社区做了20年的志愿者,10年前他成为养老院的一员。

愿智慧照耀我

愿力量渗进我

好让我成为

世人的帮手

上天的仆人

达至无私与真诚。

我觉得这首诗表达了同胞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从摇篮到墓地

整个社区的面积有80英亩,包括养老院、活力生态农场和有350颗苹果树的果园,这么大的一片土地以及其上的建筑物,仅靠养老院的收费是难以维持 的。社区还需要认同这一理想的人的捐助,其中有位多产的画家波恩(Mortimer Borne),去世后留下一千八百幅绘画作品,他的妻子在同胞社区颐养天年,把丈夫的作品陆续卖掉,资金全部捐给了同胞社区,使他们买下了农场。

另一位已故的南希(Nancy Laughlin)女士,小时候被遗弃在一位银行家门口,银行家收养了她,而且只有她这么一个孩子,银行家去世后,财产留给了南希,南希一辈子没有结婚, 老年的时候住进了同胞社区,她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临终前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了社区,条件是社区里必须有老人和孩子。

不同年龄的人共同居住,既是社区的理想,也是南希的遗愿。距离养老院约百米外,就有一个小小的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琳巴敦(Lyn Barton)经常带着孩子们来养老院串门,每个孩子还认了自己的爷爷、奶奶。每到逢年过节,老人和孩子们一起看偶戏演出,一起欢庆。紧挨着幼儿园的是一 块菜地,琳巴敦说这片菜地是她带着孩子们种的,我问她:“孩子们哪会认真的种地?这片菜地全靠你一个人来照顾,怎么忙得过来?”她说:“虽然孩子不会像大 人那样劳动,但他们也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很喜欢在地里劳动。老人们也会来帮忙。”

由于暑假,幼儿园里没有孩子,但我能想象出来老人和孩子在一起的场景。老人需要孩子的无穷活力和蓬勃的朝气,孩子需要老人的安详与睿智。瑞典的老师 爱迪特曾对我说,有的老人明明年纪大了,却千方百计地梳妆打扮,显得自己很年轻,其实没有必要。老人历经沧桑后的豁达和包容,是年幼孩子心灵成长的最好养 份。

社区里不仅有幼儿园的孩子,还有工作人员的孩子,他们有的是幼儿、有的已上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了。我在的第二天,早上例会时,主持会议的人告诉大 家,一位日裔工作人员的儿子,已经是高中生了,那天来做志愿者。李侯复对我说过,同胞社区里长大的孩子就是和外面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更懂得怎样生活,“你 看那个男孩,妈妈在这里上班,他有空就来帮忙。而外面的孩子,有空就看电视、玩电脑游戏。”

那个男孩看上去十一、二岁的模样,正在擦桌子。“别看这样的孩子,考试可能考不过外面的孩子,但长大后,不是仅仅凭考试成绩立足社会的。社区里的孩子进入外面的社会,可能会迷茫一阵子,但他们会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他们更加充实、愿意承担责任。”

从出生到死亡,从摇篮到墓地,在同胞社区能见证人的一生。成都华德福幼儿园的张俐老师,第一次来到社区就喜欢上了,她的第3个孩子就出生在社区。有 一天,社区里的一位老人去世,大家为他开追悼会时,点燃了一个个的蜡烛,张俐回忆说:“我的孩子看到蜡烛点着了,高兴地喊道‘过生日了,过生日了。’在场 的人忍不住笑了。我想想也是对的,死亡兴许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

同胞社区奉行三条基本原则,一是照顾老人的同时,也兼顾到不同年龄人的需要。二是照顾土地、菜地、动物和环境,人和自然是互相关联的,距老人院不远 处是活力生态农场,农场里有菜地、草药、花圃、温室、果园、草地、树林,还养着奶牛和一群鸡。三是协调社区的管理。这三个方面,在我看来,他们都成功地做 到了。


秋天,成熟的果实挂满枝头

善待我们的老人

养老院里,有的老人已经失去行动能力,有的老人需要搀扶才能出去散步,一天下午,密瑞让我推着轮椅带他们出去走走,或者挽着他们的手臂边走边说说 话。一位老人坐在轮椅里,脑袋塔拉着,好像已经神志不清,我推着轮椅在花丛前停了下来,采了几支紫色的花放在老人的手里,没有想到过一会他竟然把花放进嘴 里吃,我吓了一跳,幸好花没有毒。我还搀着一位奶奶散步,她反复唠叨说她有四个女儿,那天下午有位女儿要来看她,怎么还没有到?

中国古代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最近的一、二十年,现代化的浪潮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传统,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和父母,外出学习或打工,越来越多 的老人寂寞无助地独自生活,喧腾忙碌的生活里,不再需要老人的身影,他们渐渐远离飞速发展的城市化生活。早有人评价美国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 人的坟墓,人老了,不被需要,只能等待死亡,这样的社会健康吗?

08年5月我赶赴四川地震灾区,不少的热心人给孩子们送吃的、穿的、用的,媒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孩子,而帐篷里的老人却少有人过问。人的天性总是关照幼小超过老人,古代中国社会“孝”字当头不无道理,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和约束,人很容易弃老爱幼。

按照国际社会标准,中国已经跨进了老龄化社会。据媒体报道:“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大,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约有3250 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调查还表明,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且将逐步增加。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养老护理需求越高。但是目前专为老年 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我们怎样对待老人,也是在怎样对待自己,每个人都有老年的那一天。

注:文中图片来www.fellowshipcommunity.com

吴 蓓

转之成都华德福学校

华德福的孩子与游戏---one


在草坪边的篮球场上玩著遊戲,孩子總有非常多的創意,雖然他們的遊戲規則都不太明顯,但是卻都能很開心的玩。我找了幾個大一点的孩子,試著玩一點有規則的 遊戲,果然需要 一點時間適應,不過很快的就上手了。我尝试教他们一些规则性和可以对抗性的游戏,我們在樹下的圓形木台上跑,可以跳過去另一個圓形木台上,因為是圓形,所 以可以選兩個抓的人,只要被抓的人包圍了,被 抓的人就要當抓的人,而抓的人要兩個猜拳,看誰贏了就可以不要再當抓人的人,或者我找来孩子们带来的球试着让他们进行有规则的传球,一方到另一方的另一边 就可以获得胜利,但是他们玩了一会就会自顾自的玩起来,对于得分他们表现的并不是很热衷,而且我发现规则,逻辑对于华德福下的孩子不是很强,而对现代人来 说规则和逻辑生存的必须,看着他们这样无拘无束的玩我倒不愿意给他们带来这些..........
其實對很多幼兒來說,先把遊戲規則講清楚對他們的理解能力來說也一些困難,可 以加上故事情節,邊玩邊說效果就會好很多喔!

Thursday, December 18, 2008

!!!


IMG_1300
Originally uploaded by KKindy life
屋子里有什么呢?

we are playing


we are playing
Originally uploaded by KKindy life
我们的稻草屋 -one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华德福的生活与见闻之一

以前我在一个论坛记录过一些我在华德福幼儿园工作的见闻与感想,由于一些时间停了一段时间,不过其中很多人给建议给我的帮助很大,所以我现在继续记录一些华德福的生活。
我们幼儿园一共有15个孩子,要比当时我来的时候多了4个孩子,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了。这二个月时间可发生了许多许多事情,我尤其关注的是孩子们的成长。为了他们不收任何影响我全部用假名来称呼幼儿园的孩子们。
在华德福生活的孩子是特别幸运的,至少他们可以接触和体验到各种经验,记得我第一次与孩子碰头是在世纪公园,在之以前我主要只是接触到一些蒙特梭利写的一些关于儿童成长的书籍,自己对于发展心理学小有一些研究,了解儿童各年龄段的一些规律,对于学前教育也是在自学中。真正碰到这么一大群孩子还是第一次。(现在我已经可以很了解他们了这是后话了)要说第一次对他们的感觉就是感觉小小的一些人,小小的身体,小小的手.....在那里七嘴八舌的评论着,但是由于我当时已经在接触学前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对于他们的有些问题还是比较了解的。当天他们每一个人有一个“宝贝袋”,这是其他老师告诉我的,孩子们很熟悉,我看到他们把许多大人们看来完全是毫无价值的东西,都小心翼翼的捏在手里,甚至放在“宝贝袋”里,有的时候他们会很慎重的对你说“老师,请帮我保存好,下午我还要带回去的” ,一开始我还以为他们会事后忘记,但是事实证实他们对于这些小东西都非常珍惜,如果你把这些东西忘记帮他们保管好了,他们一定会表现的很伤心的,不过有些理论认为这是人类私有意识的萌芽,孩子们开始有意识的认识到这些是属于他们所拥有的东西了,这种意识在孩子绘画的不同阶段对于自己作品珍惜程度会越来越强烈。我记得和孩子们第一次晨圈,第一次喂鸽子,他们三五成群的在湖边讨论着什么,有的时候他们会对任何东西都表现出百分之一百的热情,他们大声对着我们不知所以然的地方讨论,一发现有一堆树枝便可以席地坐在马路中央,发现有汽车通过便会兴奋地一边让汽车通过一边不停的指着穿过的汽车高兴的说着什么,他们就是这样精力旺盛,对任何我们大人感到厌倦的东西表现出百分之百的热情,我曾经仔细观察过孩子们在看路边的果实时那种专注的眼神。还记得第一次与他们野餐时他们每一个从书包里拿出吃的东西,然后很认真的撕啊,剥啊.....虽然他们的身体还未发展成熟,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有很强烈的欲望想要去从事一些什么了,当天我还记得自己带去一包棒棒糖,想要与孩子们增加一些认识,他们先是兴奋的从我手里接过棒棒糖,现在我了解到棒棒糖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比一顿大餐更有诱惑力,呵呵,然后看见在棒棒糖上面竟然还有各种动物图案就彼此讨论起来,然后咧开嘴又大声笑起来了(我也是故意选这种类型的棒棒糖的)
还有许多许多
先暂停!!

发件人 build my own website